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境内汽车载运海关监管货物的管理办法(已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8:29:48  浏览:815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境内汽车载运海关监管货物的管理办法(已废止)

海关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境内汽车载运海关监管货物的管理办法

1989年11月22日,海关总署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加强对内地来往进出境口岸接载、卸转海关监管货物的汽车及所载货物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境内从事来往进出境口岸接载、卸转海关监管货物的运输企业应事先凭下列证件向企业所在地海关或主管海关办理有关汽车及驾驶人员的注册登记手续: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发的企业营业执照;
(二)交通管理部门签发的汽车牌照;
(三)驾驶人员执照;
(四)经海关认可的境内单位的保证函(或交纳保证金)。
第三条 来往进出境口岸接载、卸转海关监管货物的汽车(以下简称汽车),应具有海关认可的加封设备(经海关核准的特种汽车和其它汽车除外)。其技术条件如下:
(一)与车架固定一体的厢体全部或局部密封,构成永久性密封体,其密封部位具有坚固性、可靠性。
(二)与车架固定一体没有隐蔽空隙。
(三)可以装载货物的一切空间,都便于海关检查。
经海关检验认可的汽车,因故更换、改装或维修车厢车体的,必须及时报经海关重新检验认可。
第四条 申请登记的汽车,经海关审核批准的,发给《准载证书》和《载货登记簿》,企业及驾驶人员凭《准载证书》和《载货登记簿》从事来往进出境口岸接载、卸转海关监管货物的业务。
《准载证书》和《载货登记簿》由原签发海关每年审核一次,未经审核的,不再有效。
第五条 汽车必须固定专人驾驶(特殊情况经海关同意可由本公司在海关备案的驾驶人员驾驶),并按指定路线行驶。驾驶人员如有变动,必须事先报海关注册备案。
第六条 接载、卸转海关监管货物必须在海关指定的场所,在海关监管下进行。进口货物在口岸办完接载手续后,由进境地海关加封,按转关运输货物监管至目的地海关办理手续。出口货物在启运地海关办结手续后,由启运地海关加封,按转关运输货物,监管至出境地海关,办理卸转
手续。
第七条 运输海关监管货物的汽车的驾驶人员及承运单位所属企业负有下列各项责任:
(一)办理接载、卸转手续时,必须向海关出示《准载证书》,交验《载货登记簿》,并将汽车号码及其承运单位所属企业名称和驾驶人员姓名等向海关如实填报。
(二)保证将所载运的货物完整、及时地运抵目的地海关或海关指定地点,并保证海关封志完好无损。
(三)汽车到达目的地后,应立即将货物运到海关指定地点,同时按规定办理手续。未经海关批准,不得擅自开拆海关封志,交付、提取或处理货物。
第八条 运输海关监管货物的汽车及所载货物在运输途中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损坏、遗失,驾驶人员应立即向主管海关报明情况。如在运输途中汽车出现故障,不能继续行驶,需换装其它运输工具时,汽车驾驶人员或其承运单位所属企业应立即通知就近海关,在海关监管下换装。
第九条 海关认为必要时,可派员随车押运,汽车驾驶人员及其承运单位所属企业应提供方便。
第十条 对违反上述规定及其它海关法规的走私违法行为,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的规定处理。
对有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的载运海关监管货物的境内汽车驾驶人员及其承运单位所属企业,海关可视情况暂停或吊销企业经营载运海关监管货物业务的海关注册登记及签发的《准载证书》、《载货登记簿》,并按规定予以处罚。
按照本办法第二条的有关规定向海关出具保证函的境内单位在担保期间,对汽车驾驶人员的走私违法情事,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五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颁发常州市区驻军军官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


常政发〔2006〕97号



关于颁发常州市区驻军军官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市区驻军军官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暂行办法》颁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七月十九日


常州市区驻军军官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部队稳定,支持国防建设,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随军家属,是指经部队师(旅)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按规定批准随军(含随调)的驻军现役军官配偶。
  本办法也适用于驻常州市区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三条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并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人事、劳动保障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纳入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作出统筹安排。要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克服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并监督检查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落实。
  第四条 凡在本市市区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都有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法规政策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义务和责任。有用工需求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置随军家属就业,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也要优先录用随军家属。
  第五条 随军家属就业工作,要坚持行政调配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各有关部门采取行政调配安置、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鼓励自谋职业和部队创造条件等多种途径,实施多渠道就业,妥善解决随军家属的就业问题。
  鼓励随军家属自主选择单位,用人单位同意接收并符合相关规定的,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应及时为其办理就业录用的相关手续。
  第六条 各部门要按照下列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工作:
  (一)人事部门负责对随调时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在册在职人员实行行政调配安置和双向选择;
  (二)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为随军时在企业工作或无工作单位人员提供职业和培训,指导和推荐就业;
  (三)财政部门负责自谋职业扶助金的安排,将其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并做好社会保险补贴的审核工作;
  (四)税务部门负责随军家属就业有关税收减免工作;
  (五)双拥办负责随军家属就业的组织和相关协调工作;
  (六)驻军团以上政治部门负责在每年6月中旬将上年度随军家属名册和相关材料报送市双拥办审核。
  第七条 随军家属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市政府每年8月份下达指令性安置计划,按专业对口(相近)、原单位性质对等安置的原则,由人事部门实行行政调配安置、劳动保障部门实行优先推荐就业:
  (一)随调前为国家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在编在册在职人员;
  (二)正团职以上(含正团)领导的配偶;
  (三)飞行员的配偶;
  (四)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授予荣誉称号,为部队作出突出贡献现役军官的配偶;
  (五)被省政府或大军区以上授予荣誉称号,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随军家属。
  以上对象享受行政调配安置或优先推荐就业原则上一次。不接受行政调配安置、推荐就业的,视为其自动放弃工作。
  第八条 根据市场调节就业政策,逐步推进随军家属通过人才、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就业。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当年随军家属的年龄、文化水平、技能特长、择业意向等情况建立专门档案,建立随军家属就业信息网络,实行分类指导,做好跟踪服务。各级人才中介、职业中介机构每年组织1—2次随军家属就业专场招聘洽谈会,也可到驻军团级单位设小型就业招聘专场,拓宽随军家属就业渠道。
  第九条 鼓励用人单位接收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对接收安置随军家属就业的单位(不含财政拨款单位),只要为随军家属提供就业岗位,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按规定支付劳动报酬的,在合同期限内逐年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年。社会保险补贴按单位应为所招随军家属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部分仍由本人负担。
  对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新办的企业,随军家属人数占企业总人数60%以上(含60%)的,可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第十条 随军家属选择自谋职业,享受政府发给一次性自谋职业扶助金政策。随军家属从批准随军且落户后,并与单位无劳动关系的可到市双拥办领取《自谋职业申请书》,由驻军团以上政治机关初审,经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核实后,由市双拥办负责于每年11月30日前发放自谋职业扶助金。
  随军家属一次性自谋职业扶助金发放标准为:
  (一)随军时无工作单位(含与单位未保持劳动关系)的,参照上年度本市市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5倍;
  (二)随军时有工作(与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的,工龄不满五年的,在无工作单位的自谋职业扶助金标准的基础上,每一年工龄增加市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工龄五年以上(含五年)的,为市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倍。
  第十一条 鼓励支持随军家属自谋职业。随军家属从事雇工7人(含7人)以下的个体经营,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从事雇工8人(含8人)以上的个体经营,无论其领取的营业执照是否注明为个体工商业户,均按照新开办企业的规定享受有关营业税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 自谋职业的随军家属只享受一次自谋职业扶助金和税收等优惠政策。凡批准随军后经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后终止、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随军家属不享受自谋职业扶助金待遇。
  第十三条 有生产任务的企业,一般不安排现役军人配偶下岗。企业破产、关闭、停产、歇业等原因确需分流现役军人配偶的,应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现役军人配偶劳动(聘用)合同期满,军人仍在部队服役的,用人单位应当照顾与其续签劳动(聘用)合同。
  第十四条 鼓励随军家属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部队组织的随军家属就业技能培训班,劳动保障部门应在师资、设备和考试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培训合格者,发给相应证书。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当贯彻落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国办发〔2003〕102号)的精神,积极配合军队政治机关和后勤机关,及时按规定办理未就业随军家属社会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资金的转移接续工作。
  对档案托管在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随军家属,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凭部队团以上政治机关的证明,减免各项管理费用。
  第十五条 对在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辖区,取消推荐本届双拥模范区(单位)资格。对拒不完成行政调配安置任务的单位,由市双拥办负责督查。
  各部队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教育和引导随军家属转变就业观念,为就业创造条件。
  第十六条 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的现役军官,其符合随军条件而又无法随军的常州市区户籍的家属参照本办法执行。
  市区接收安置的转业军官随调家属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金坛市、溧阳市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具体规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本市以前有关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关于印发《律师事务所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司法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司法部关于印发《律师事务所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司法厅(局):

  为了规范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从事商标代理的执业行为,维护商标代理法律服务秩序,保障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工商总局、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律师事务所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管理办法》,先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司法部

                     2012年11月6日





  律师事务所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从事商标代理的执业行为,维护商标代理法律服务秩序,保障委托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从事商标代理业务,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律师事务所,是指律师的执业机构。

  本办法所称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受律师事务所指派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第三条 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从事商标代理业务,应当依法、诚信、尽责执业,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对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从事商标代理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业务范围及备案

  第五条 律师事务所可以接受当事人委托,指派律师办理下列商标代理业务:

  (一)代理商标注册申请、变更、续展、转让、补证、质权登记、许可合同备案、异议、注销、撤销以及马德里国际注册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以下简称商标局)主管的有关商标事宜;

  (二)代理商标注册驳回复审、异议复审、撤销复审及注册商标争议案件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主管的有关商标事宜;

  (三)代理其他商标国际注册有关事宜;

  (四)代理商标侵权证据调查、商标侵权投诉;

  (五)代理商标行政复议、诉讼案件;

  (六)代理参加商标纠纷调解、仲裁等活动;

  (七)担任商标法律顾问,提供商标法律咨询,代写商标法律事务文书;

  (八)代理其他商标法律事务。

  律师事务所从事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商标代理业务,应当向商标局办理备案。

  第六条 律师事务所办理备案,应当向商标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备案申请书,其中应当载明律师事务所名称、住所、组织形式、负责人、电话、传真、电子邮箱、邮政编码等信息;

  (二)加盖本所印章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申请材料齐备的,商标局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完成备案并予以公告;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补正后予以备案。

  第七条 律师事务所名称、住所、负责人、联系方式等备案事项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商标局办理变更备案。办理变更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变更备案事项申请书;

  (二)律师事务所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的该所变更事项证明文件;

  (三)加盖本所印章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变更除名称、住所、负责人以外备案事项的,可以不提交前款第二项规定的材料。

  第八条 办理商标代理业务备案的律师事务所终止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结算和注销备案。申请结算,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两份):

  (一)结算申请书,载明申请事项、开户银行、账号、收款人、经办人及联系方式等;

  (二)该所已上报商标局和商评委的商标代理业务清单;

  (三)该所出具的授权经办人办理结算手续的证明文件。

  商标局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办结律师事务所结算手续,出具结算证明,注销其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的备案并予以公告。

  第三章 业务规则

  第九条 律师承办商标代理业务,应当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按照国家规定统一收取费用并如实入账。

  律师事务所受理商标代理业务,应该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利益冲突审查,不得违反规定受理与本所承办的法律事务及其委托人有利益冲突的商标代理业务。

  第十条 律师承办商标代理业务,应当按照委托合同约定,严格履行代理职责,及时向委托人通报委托事项办理进展情况,无正当理由不得拖延、拒绝代理。

  委托事项违法,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委托人故意隐瞒重要事实、隐匿证据或者提供虚假、伪造证据的,律师有权拒绝代理。

  第十一条 律师就商标代理出具的法律意见、提供的相关文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符合商标局、商评委和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并经律师事务所审查无误后盖章出具。

  第十二条 向商标局办理备案的律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将商标规费预付款汇至商标局账户。

  商标规费预付款余额不足的,由商标局或者商评委按照《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对律师事务所代理的商标申请不予受理。

  第十三条 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承办商标代理业务,不得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为办理,不得与非法律服务机构、非商标代理组织合作办理。

  第十四条 律师只能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不得同时在其他商标代理组织从事商标代理业务。

  第十五条 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承办商标代理业务,应当遵守律师执业保密规定。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将代理事项及相关信息泄露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六条 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不得以诋毁其他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商标代理组织和商标代理人或者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商标代理业务。

  第十七条 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承办商标代理业务,不得利用提供法律服务的便利牟取当事人争议的权益,不得接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不得与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串通,侵害委托人权益。

  第十八条 律师事务所在终止事由发生后,有未办结的商标代理业务的,应当及时与委托人协商终止委托代理关系,或者告知委托人办理变更委托代理手续;委托人为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的,应当协助其办理变更委托代理手续。

  律师变更执业机构、终止执业或者受到停止执业处罚的,应当在律师事务所安排下,及时办妥其承办但尚未办结的商标代理业务的交接手续。

  第十九条 律师事务所应当加强对律师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的监督,及时纠正律师在商标代理执业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调处律师在执业中与委托人之间的纠纷。

  律师事务所应当组织律师参加商标业务培训,开展经验交流和业务研讨,提高律师商标代理业务水平。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从事商标代理业务有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需要给予警告、罚款处罚的,由受理投诉、发现问题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分别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处罚;需要对律师事务所给予停业整顿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书处罚、对律师给予停止执业或者吊销律师执业证书处罚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实施处罚;有违反律师行业规范行为的,由律师协会给予相应的行业惩戒。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的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导致商标局或者商评委发出的文件无法按规定时限送达的,其法律后果由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承担。

  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导致送达文件被退回或者被委托人投诉的,经查实,商标局可以按照规定予以公开通报。

  第二十二条 律师事务所依法受到停业整顿处罚的,在其停业整顿期间,商标局或者商评委可以暂停受理该律师事务所新的商标代理业务。

  向商标局办理备案的律师事务所受到停业整顿处罚的,应当及时将受到处罚的情况及处罚期限报告商标局和商评委。

  第二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在查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从事商标代理业务违法行为的工作中,应当相互配合,互通情况,建立协调协商机制。对于依法应当由对方实施处罚的,及时移送对方处理;一方实施处罚后,应当将处罚结果书面告知另一方。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司法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